福智學員學習心得

《福智平衡報導—真如上師與男眾侍者》

    筆者身為福智廣論學員,也曾在福智僧團住於加拿大的據點服務,並有機會與真如上師身邊的法師有所接觸。針對近日一些有心人士將上師與身旁男眾侍者法師的關係拿來大做文章、引發內部與外界的種種疑慮,筆者願以自己所見所知,略做說明,提供關心福智的各界人士參考。

 

    所謂“侍者”,其實可分為二種,一種是貼身照顧師長的生活所需,乃至如同《廣論》所講的:協助師長的洗浴、按摩、擦拭等;另外一種則接近於平常所謂的「秘書」,雖然也長時跟隨在善知識身邊,實際上職則主要在於能夠常常聽到善知識對於團體大小事務的看法與決策,進而付諸實行,並且將團體各方面的訊息彙整、向師長即使回報,並不涉入師長個人的生活起居。而真如上師的所謂男眾法師侍者,其實是屬於後面這一類。

 

    事實上,的確如同福智僧團提出的說明,上師和侍者法師並沒有所謂的「共住」,而是各有各的房間;侍者所做的,頂多就到幫忙拿水杯、文件、經本、準備飲食為止,其他就多是事項的回報與討論。因為,如我們所見,以真如上師目前的年紀與體力狀況,很明顯的,也並不需要在生活自理上假手他人,跟當初日常老和尚晚年重病的情況是很不一樣的。

 

    那麼,同樣的「秘書」工作,為何不交由尼眾法師來承擔責任呢?

    筆者認為,這其實必須從福智整體運作的架構來考量。因為當初日常老和尚還在世的時候,就已明令真如上師帶領男眾僧團,在老和尚帶領團體之時,就是以男眾僧團為基礎前鋒,進行事業的決策,向外擴及到尼眾與俗眾在家人。

 

    試想,如果今天真如上師身邊的事務乃至生活照顧,全是尼眾法師們負責,男眾法師要跟上師聯繫、回報,全部必須先跟尼眾法師往來知會;進出上師的住所聽法的時候,面對的啊不只是上師一個女眾,而是還包括上師身邊一群女眾法師,這樣長年下來,難道就不會引發外界質疑嗎?

 

    真如上師一位女眾帶領男眾僧團,就已被無聊的輿論炒作成這樣,若再加上一群女眾法師侍者群,到底是會更加安寧還是更多議論?還是侍者要換成在家人?如果那位在家人是男的,他和上師的關係更會被質疑;如果是女的,她和僧團的關係也更會被質疑,豈有可能因此消彌毀謗的聲音?

 

    如果真要避開這所有的疑慮,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上師直接帶尼眾僧團,以尼眾為侍者,所有重大決策、運作核心全數轉移到那邊。但我們不妨想想:師父花了二十年建立出的男眾僧團、沙彌班與執事法師。到了真如上師的時代就全部擺到一邊,在尼眾僧團另起爐灶、從零開始,難道就不會引來外內外的反對,説上師不遵守師父宗風嗎?一個佛教團體,用女眾僧團帶領男眾僧團,教界批評的聲浪,難道會比今天小嗎?

 

    以上還只是筆者個人——福智幾萬個學長中一個不知名的小人物——所能想到的角度,若說到師父、上師考慮的深遠性。自然是更多有力的理由。但其實,就我們這些平凡人所能想到的去推斷,不也有極為明白的結論嗎?

 

    想到以前曾聽過的「父子騎驢」寓言:一對父子帶著一頭驢走在路上,不論是兩個人都騎、兩人都不騎、或父騎、或子騎,旁人總有批評嘲笑的理由。如果我們是那對父子,該怎麼辦呢?不論怎樣做,就是有人不滿意,那一定就只能選一條最對得起天地良心的路走。

 

    而就筆者所見所聞,真如上師和身旁的侍者法師,這麼多年以來,於公,毋庸置疑地為福智、佛教作出了許多貢獻;於私,也絕對對得起佛家的戒律及個人的道德操守。以此心得供養大眾,希望以向內修心、觀功念恩共同策勵,真實去觀察到善知識的功德,以及他對我的饒益!

 

    福智學員    李東林

《福智平衡報導—真如上師與男眾侍者》 有 “ 3 則迴響 ”

  1. 您的報導我尊敬,聆聽上師四家合註淺釋,上師法音如此清淨且慈悲,我能感覺說就是佛,來陪伴我的。

  2. 善知識是讓我們求法、學法、緊緊相隨直到無上菩提的。如果真心是為了想「生信」而做觀察,那是如理的;就怕有人已經偏離宗旨,落入庸俗批評仍不自知。而所謂如理的觀察,顯少有從自以為是「過失」的角度著眼的,那如何能使自己生起信心呢?就如那洛巴尊者見到帝洛巴尊者時,並不是著眼於師長正在釣魚吃魚;善財童子參善知識時,也並非著眼於師長們示現的世俗身份、職業。那些狀況如果要觀過的話,都可以成立為無戒德,但事實上,對方卻是真善知識!古代大德無不啟示我們,真正應著眼之處正如《廣論》所云:「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漸能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教。」我們應該看重的是善知識有能力引導我們趣入三士道,並且最終走上大乘。由於善知識有能力讓我們心中「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令我們今後得到一切善樂,所以,我們才認真的從「十德」的角度去觀察師長的功德,令自己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以便能長久學習。這才是我們觀察戒德等十德的最初目的。

    如果有人不是為了使自己生信而作觀察的話,那也不必去觀察這位師長的過失並作批評。因為對他的心而言,這位師長就如同一般凡夫一樣,沒有辦法對他的心續產生任何相應於正道的饒益。既然如此,這世上凡夫如此之多、更暴惡的都有,就算把這些人全都稱心如意的批評一番,也不能令自己生出任何一絲絲道證功德,只有增長無始以來早已嫻熟的觀過等流罷了。既然發心要學佛,結果卻變成增長煩惱,何必呢?所以,不如將心思花在尋求與自己有緣的善知識上,找到後記得,從此認真觀察功德,別再反覆蹉跎。

發表留言